手机端 关注 · 手机版      无障碍 长者助手 繁体版

首页 > 供销社综合改革

如何理解“互联网+金融”

发布时间:2015-07-27 06:52 来源:中国金融在线

如何理解“互联网+金融”

 

    
 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,李克强总理提出“互联网+行动计划”,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,促进电子商务、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。
  从互联网思想家凯文?凯利多年前提出的“连接一切”,到总理的“互联网+行动计划”,互联网与行业的关系已经上升为国策。
  计划的愿景激动人心,但是行动的具体路径取决于如何理解“互联网+”。这里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仔细探讨:为什么某个特定的行业需要被改变?为什么互联网能够改变行业?互联网应该以哪种方式改变行业?这些问题的答案并非显而易见,也因为牵涉利益格局而常有争议。
  
为什么中国的金融业需要被改变
  
  中国的金融业过去一直是政府管制最严、准入门槛最高、垄断性最强的行业之一。金融管制使得多元化定价体系不符合成本收益比,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数量型扩张模式成为银行的一致选择,多层次市场体系建立缓慢。
  这种扩张正显得难以为继。根据麦肯锡统计,中国的国内债务对GDP比率目前已经达到262%。这一比率不仅在过去20年中是历史最高水平,而且在全球几十个新兴国家中也几乎最高;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广义货币对GDP比率的高企以及银行利润的丰厚。根据2014年底的数据,中国M2/GDP为1.9,而美国仅为0.9。
  和高债务额、高货币发行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金融供给的极度短缺。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和个人消费金融服务无法满足;融资贵、融资难是普遍现象,并且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。如果融资贵,那么投资者似乎应该开心?答案也不是。个人和小企业的投资理财服务普遍缺失;六亿中国农民绝大多数人既不知融资为何物,也不知理财为何物。
  虽然金融市场化的大潮正在轰轰烈烈地展开,但是迄今为止,债务高企、融资贵、融资难、理财难、金融机构利润丰厚仍然是中国金融业最明显的特征。这些现象说明这个金融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。加上中国人口基数庞大、企业规模庞大,金融压抑和金融管制给市场进入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长尾。这是一个充满用户痛点的行业。
  
为什么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金融
  
  我们首先需要讨论金融的本质是什么,然后讨论为什么互联网可以改变金融。
  金融的功能广为人知。支付是最古老、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功能。通过匹配投融资,金融机构帮助资金完成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传导,其间可能还需要克服金额、期限、风险、流动性等方面的错配。保险则是为了抵御灾难。
  支持这些金融功能的底层要素是渠道、数据和技术。
  首先,让我们先来看渠道的要素。金融发展史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,是金融由商业驱动,又为商业服务。16世纪后半期,荷兰是全球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国家,全球一半的航海帆船都通过阿姆斯特丹港进入欧洲,阿姆斯特丹是当时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。贸易必然带来结算需求,更进一步带来了融资、贷款需求,因此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在了阿姆斯特丹港口附近,这对贸易买主和卖主结算提供了方便。
  另一方面,由于全球贸易汇聚,阿姆斯特丹非常繁华,人们集聚在咖啡馆里交换信息,财富的故事刺激更多贸易公司的成立,怀揣着财富梦想的人聚集在咖啡馆里,购买新贸易公司的股份,打探各种信息,交易这些贸易公司的股份和债券,产生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。荷兰成为17世纪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。
  实际上,没有一个金融中心或机构的兴起不是和商业的繁荣紧密相连。正是因为工业革命带动国际贸易,英国才在18世纪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;正是因为由贩盐发端的货通天下,才使得山西票号汇通天下,成为中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金融之王;正是因为电商的兴起,才使得支付宝从交易笔数衡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,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和渠道的触达能力息息相关,即金融对商业场景的触达能力,对商业和消费引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的触达能力。
 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越来越细,当规模化、集约化效率大大优先于商业便利时,金融便开始逐渐部分脱离了商业场景,有些金融交易甚至完全与商业场景无关了。不过,仍然许多方面还保留原来的影子,比如金融中心一般都在贸易中心,银行一般都在商业繁华的地段。
 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,商业银行拥有支付、结算、转账、贷款、理财等,算是距离商业场景最近的机构,几乎统治了中国的金融业。不过,银行服务很多只能在银行柜台和系统内完成,无法和商业场景无缝连接。

粤ICP备17160490号-3          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279号   网站标识码:4401000075

版权所有: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   联系方式:020-61186018


你是第 - 位访问者